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微信图片_20231205123556.jpg
我和我的祖国|竭尽“国家队”所能,助力纺织工业由大变强
文章来源:纺织服装周刊 2019-11-06


  编者按: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中国纺织工业从弱到强,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的发展,发生了深层次、根本性的变革。纺织业作为国家工业化进程的母亲行业、对外开放的排头兵、经济体制改革的先行者,已将中国建成为全球最大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

  为全面回顾70年来中国纺织工业的历史进程,从不同角度展现纺织工业的巨大变化,记录纺织人敢于探索、奋勇前行的时代故事,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刊——《纺织服装周刊》特开设“我和我的祖国”专栏,向行业内外企事业单位、机构、学校、团体、个人征文,通过讴歌行业企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表达对党、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进一步展现纺织业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决心。

竭尽“国家队”所能助力纺织工业由大变强

  中国通用技术集团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党委书记、董事长庄小雄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70年来,中国纺织工业肩负着“衣被天下”的梦想,解决了让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温暖”问题,让人们从有的穿发展到穿得好,再发展到今天穿得舒适、时尚。中国纺织工业进而也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的发展,成为了国家对外开放的排头兵、经济体制改革的先行者。这其中凝聚了几代纺织人、纺织系统2000多万从业者的艰辛和智慧。中国通用技术集团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纺院”)是我国纺织工业最大的综合性科研院所和纺织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在这个过程中作出了重要贡献,作为中纺院的一员,我深以为豪。

  初心未变、使命未变

  以纤维为载体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纺院建于1956年,至今已有63年历史。从诞生之日起,中纺院就以科技兴业为己任,始终围绕以纤维为核心的技术链构筑大科研体系,竭尽“国家队”所能,助力纺织工业由大变强。 

我和我的祖国 | 竭尽“国家队”所能,助力纺织工业由大变强

1979年纺织研究所工作汇报展览一角

  站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特殊节点上回顾历史,可以清晰地看到中纺院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也折射出了纺织工业的发展历程。一是上世纪50~70年代,中纺院依靠科技力量实现了棉纺设备的国产化,也叫做单一设备的国产化,解决了刚解放时期需要大大提高生产效率的问题;二是上世纪70年代起,中纺院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实现了纤维成套装备国产化,同时与国内大型化纤企业联手,实现了合成纤维量大面广的发展,为我国成为世界化纤大国奠定了坚实基础;三是上世纪90年代至今,伴随着行业从大到强,中纺院提出加强自主创新,开始独立自主攻关莱赛尔技术,实现了以莱赛尔纤维为代表的生物基纤维成套技术国产化。

我和我的祖国 | 竭尽“国家队”所能,助力纺织工业由大变强

化纤机械厂一金车间组装化纤纺丝机设备

  63年来,中纺院走过了不同阶段的发展,也经历了经营模式的改革,但为老百姓解决穿衣问题的初心、使命却一直未变。伴随着老百姓穿衣需求的不断升级,1999年,中纺院由科研事业单位转制为中央直属大型科技企业,并根据实际情况对科技力量进行了深度整合,稳定和巩固了一批研发队伍,同时利用几十年的科研技术积累大力发展科技产业,先后设立了一批由中纺院控股、科研生产和经营管理骨干持股的科技企业,摸索出了一条适应行业竞争和中纺院特点的产业发展之路。新的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使中纺院科技产业规模、效益快速提升。2009年,经国务院批准中纺院整体并入中国通用技术集团。通过近十年的发展,借助集团这个大平台及其整体资源优势,中纺院的转型升级之路初见成效。

我和我的祖国 | 竭尽“国家队”所能,助力纺织工业由大变强

1986年建院三十年时的院办公楼门口

  今天,中纺院已经是我国纺织行业最大的综合性科研院所和纺织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下属四大业务板块:纤维材料、产业用纺织品、核心装备EPC与生物化工配套、标准检测及技术服务。但是,无论业务如何拓展,中纺院以纤维为核心进行科技创新的底色始终鲜明,以纤维为载体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使命始终不变。

  十八年磨一剑

  引领纺织工业新变革

  我是1997年进入中纺院的,20多年来,我见证了化纤产业的成长,也见证了纺织从以棉毛麻丝为代表的传统产业发展成为一个多学科交叉的高科技产业。

  印象最深刻的是国产莱赛尔纤维万吨产业化的实现。莱赛尔纤维因其同时具有天然纤维的舒适性与化学纤维的诸多优点,在生产过程中能近乎做到零污染,所用溶剂无毒,几乎是所有人心中的完美纤维,但是由于技术过于复杂,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被国外企业所垄断。

  在全世界人口纺织纤维用量中,有60%~70%的纤维来自于石油,由于石油不可再生的因素,石油供应量会越来越少,而莱赛尔纤维是再生纤维素纤维,为了长久地解决纤维用量的问题并打破国际垄断,1998年,中纺院提出了“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坚定不移地做好莱赛尔纤维国产化”的目标,之后在三任院长的指导下,克服了种种困难,历经不计其数的小试、中试,终于在2016年12月23日,由我国从生产线装备到生产工艺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装备100%的中国通用技术集团中纺绿纤1.5万吨莱赛尔纤维生产线一次性开车成功。这是中纺院十八年磨一剑最终取得的硕果,也意味着中国纺织行业即将迎来一场巨大的变革。

  今年2月21日,中纺院“年产6万吨新溶剂法纤维素纤维产业化项目”在河南新乡正式开工,并将于明年6月份开车,届时将形成10万吨产能规模,为中纺院2021年建设50万吨规模,成为Lyocell纤维全球第一的通用技术高科技新材料产业集团打下最坚实的基础。 

我和我的祖国 | 竭尽“国家队”所能,助力纺织工业由大变强

中国通用中纺绿纤长丝产品

  传承科技创新精神

  推动行业转型升级

  建立至今,中纺院始终秉承以科技支撑、促进和引领纺织工业发展的使命,成为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和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公司不断深化改革,形成了本部与下属企业两级研发体系和一批由优秀学科带头人领衔、学术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科研团队,积极开展行业共性、关键性和前瞻性技术的研究开发,承担了多项 “973”、“863”、科技支撑等国家重点科技计划项目,攻克和突破了一系列重大技术难题,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世界先进水平的技术创新成果,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0余项。

  通过与企业、高等院校密切合作,加强协同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面向纺织行业、集群区域广泛提供了技术咨询以及纺织标准、计量、检测、认证等技术服务。以纤维材料、产业用纺织品、核心装备EPC与生物化工配套、标准检测及技术服务为主要领域的科技产业群,通过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和扩能建设,不断提升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国内市场占有率,发展势头稳健,公司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08年被国家科学技术部、国务院国资委和中华全国总工会命名为首批创新型企业。2016年被评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

我和我的祖国 | 竭尽“国家队”所能,助力纺织工业由大变强

中国通用中纺绿纤二期生产线现场

  近年来,先后在浙江、福建、广东、江西、江苏及河南等地建立了研发、检测等分支机构和服务网络,创新能力和辐射范围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中纺院取得今天行业地位的背后,得益于一代又一代中纺院人对“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的传承,得益于多年来积累形成的强大科研体系和一支极具战斗力的人才队伍的沉淀。未来,这种传承也会一直延续下去。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纺院也将迈入新时代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未来,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指引下,中纺院将围绕国家产业政策和创新驱动的发展要求,结合市场需求,聚焦“创新能力的提升”,向“突破关键技术、推动行业产业转型升级”发起新一轮冲击。

 
《纺织服装周刊》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纺织服装周刊,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5872143
 
相关文章
更多资讯
组织架构 | 版权声明 | 订阅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200 版权所有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 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京ICP备11016217号-19 京ICP备11016217号-23 京ICP备11016217号-2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