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微信图片_20231205123556.jpg
潮流色彩触发时尚热点 生态环保缔造健康生活
文章来源:纺织服装周刊 2017-11-30


2017年度第八次基地成员日暨走进安兴彩纤和霞客色纺活动在安徽滁州举办

  彭丽桦/文

  11月3日,2017年度第八次基地成员日暨走进安兴彩纤和霞客色纺活动在安徽滁州成功举办。

  本次活动由国家纺织产品开发基地秘书处协同中国纺织信息中心科技信息部共同策划与筹备,滁州安兴环保彩纤有限公司和滁州霞客环保色纺有限公司特别支持。活动围绕“生态环保产品开发专题”,按照“原液着色产品开发论坛”和“生态环保纺织产品开发论坛”两大板块进行行业发展及产品开发经验分享,并对滁州安兴环保彩纤有限公司和滁州霞客环保色纺有限公司进行了实地参观。活动共吸引了近百位高层管理人员、产品开发人员及技术人员等代表参加。

  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总工程师、中国纺织信息中心科技信息部主任陈宝建致欢迎辞。他说: “国家纺织产品开发基地致力于搭建分享、交流的行业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围绕产业链集成创新理念,倡导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合作。希望通过我们不断加大力度创新和深化基地服务,源源不断地为基地企业乃至纺织行业的快速发展贡献力量;同时也希望纺织企业同仁通过参与基地活动,深入交流、共同研讨,能够进一步深化合作、协同进步。”

  滁州安兴环保彩纤有限公司总经理马强在欢迎致辞中表示,安兴彩纤、霞客色纺与中国纺织信息中心和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的合作源远流长,自2009年加入基地以来,企业在资讯收集、产品开发、趋势预测、品牌推广以及社会责任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通过建立原液着色纺织技术创新联盟,深度开展原液着色产品开发和推广,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的发展大计,要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这与企业始终践行节能环保、积极推行生态纺织产品生产开发、推动纺织行业无染化的核心理念不谋而合,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时代契机。依托于‘原液着色、在线添加’的技术基础,目前我们已经形成了以无染彩纤、无染再生纤维、无染彩纱、无染缝纫线为主的四大业务板块,未来我们将携手行业伙伴,以服务产业经济、实现环境保护为己任,大力发展生态环保产业、开发生态绿色产品,为实现纺织行业的无染化而努力奋斗。”

  探讨原液着色产品市场趋势

  随着环保话题的热议,“绿色纤维”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其中,在纺丝过程中通过在线添加技术着色的原液着色纤维,变得炙手可热。那么,原液着色纤维的发展现状如何?有什么性能优势?未来其产品开发及市场应用趋势怎样?

  美国奥美凯公司亚太区商务经理李天梁结合实例及数据对比,对奥美凯公司全新一代差异化功能母粒,如涤纶染色增强母粒-分散染料系列及阳离子染料系列、尼龙抗污母粒、涤纶碱溶性母粒等进行了详细介绍。滁州安邦聚合高科有限公司、滁州安兴环保彩纤有限公司、滁州霞客环保色纺有限公司董事长朱道武对生态环保原液着色涤纶的产品研发及市场应用进行了深入解读。中国纺织信息中心科技信息部经理王新力以原液着色纺织产品开发及发展趋势为主题,结合实例,对汽车内饰、运动休闲、鞋材产品、衬衣及牛仔产品、蕾丝及绣花产品、毛纺产品六大领域的原液着色纤维应用进行了详细分析。杭州新天元织造有限公司总经理孙伟以“色纺,永远的蓝海”为题,对色纺T/R产品的开发现状及发展趋势等专业内容进行了详细解析。

  关注生态环保纺织产品关键点

  人们对健康生活的向往,激发了生态环保产品的商业价值增值。“品质、时尚、功能”产品的开发,是未来企业生存的大势所趋。那么,生态纺织产品开发的关键点在哪里?发展趋势怎样?

  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总工程师、中国纺织信息中心科技信息部主任陈宝建从生态环保材料、生态环保技术和生态环保认证三个维度,对生态环保产品的开发方向进行了详细分析。

  中国纺织信息中心科技信息部经理马磊结合丰富案例,对短流程生产技术、环保染色技术、生态功能整理技术、低碳低排清洁染整技术、生态纺织化学品及其应用技术进行了详细阐述。江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葛明桥基于长期的研究成果,对聚酯面料多元醇解回收利用技术进行了深入分析。李宁(中国)体育用品有限公司服装研发部经理刘锐基于品牌需求,针对运动功能材料领域的生态环保技术,深入分析了生态环保产品的开发方向和开发重点需求。海恩斯坦纺织检验(上海)有限公司业务发展顾问李亚培对服装面料的生态环保特性评价进行了详细分析。

  11月2日下午,基地秘书处组织成员日活动参会代表对滁州安兴环保彩纤有限公司和滁州霞客环保色纺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进行了实地走访。通过互学互动,参会代表对安兴彩纤和霞客色纺的产品及其生产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生态环保为核心理念,积极实施绿色清洁生产、节能减排,走出了一条生态可持续发展之路,这是未来纺织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对参会企业之间相互启迪、协同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纺织服装周刊》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纺织服装周刊,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5872143
 
相关文章
更多资讯
组织架构 | 版权声明 | 订阅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200 版权所有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 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京ICP备11016217号-19 京ICP备11016217号-23 京ICP备11016217号-2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