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微信图片_20231205123556.jpg
李超德:促进中国服装教育发展是大学生时装周的使命
文章来源:纺织服装周刊 2017-05-22


  “中国国际大学生时装周在发起之初,我们并没有预想到能达到今日的规模。”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副主席、苏州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李超德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正是各大院校的大力支持,坚定了大学生时装周走下去的信心,时至今日,中国国际大学生时装周已经发展成为继中国国际时装周之后,中国服装设计界的又一个亮丽舞台。

  大学生时装周的意义何在

  近年来,随着中国设计类院校的不断成长,中国服装教育界的体量也越发巨大,用什么方式去检测高校的教育水平?用什么平台来展示高校的教育成果?这一直是困扰着大家的问题。“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作为中国国际大学生时装周的奠定者和一直以来的组织参与者,可以说弥补了这一空白。”李超德表示,此举让各专业高校得以利用这一平台相互切磋学习,也因此,中国国际大学生时装周得到了众多高校的广泛认可。

  在同样是教育工作者的李超德看来,这一交流平台是非常必要的。

  “中国现代服装教育至今已经30多年,在这30多年中,本土服装设计类院校呈现出了三种不同的发展路径。一部分院校是从中国纺织工业部隶属的院校中托身而出;一部分院校是从艺术院校中逐渐衍生而来;还有一部分是高职院校。”李超德分析说,三类院校各有所长,之间的交流将卓有成效地促进中国服装设计教育的全面进步。

  从历届大学生时装周上可以看到,源于中国纺织工业部的服装类院校,在发展过程中更加强调艺工结合,强调技术的支撑,这类院校在大学生时装周上的展示,有着自己明显的痕迹,比如,比较注重面料与结构,更多的考虑到作品的商业化与成衣化,这类院校包括浙江理工大学、北京服装学院、苏州大学等。

  托身于美术院校的服装类院校,则更加重视学生的综合审美和人文素养教育,特别是在色彩的修养方面,这类院校在时装周的展示中,更加强调整体设计的艺术趣味和效果,其中包括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等。

  高职院校也是大学生时装周上的一支生力军,作为直接面对企业进行专业培养的院校,在时装周上也表现出了自己的教育特色。

  “不同类别的院校殊途同归、聚集在一起,其中自然存在着差异化,因而学校之间交流学习的意义也就非同一般。”李超德说,这就是中国国际大学生时装周基于当前教育教学现状而存在的重要意义。

  在时装周上应该如何成长

  “在本届中国国际大学生时装周举办的几天里,我除了现场看秀外,也一直在关注着每场秀的照片与视频,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客观来讲,不论是理工起家的院校还是美术起家的院校都存在着自己的长项与不足。”李超德坦言。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以及世博会、APEC会议等世界性活动的推动,中国消费者日益重视本土文化,这也促使着本土设计师和设计类院校思考:如何实现民族文化的表达?如何掌握中国的时尚话语权?“从大学生时装周上,我们可以欣喜地发现,对于民族文化的表达,已经上升为院校和学生的一种文化自觉。但对于文化的处理是拼凑还是融合,院校之间依旧存在着相互学习的空间。”李超德说。

  “比如,在针对院校所在的地域性的文化特征应该如何表现的问题上,一些院校做得较好。他们在表现所在地文化主张、文化立场时,痕迹并不明显,处理方法也较柔和,将文化表现在设计意识之中,减少了设计的形式感。”李超德称赞说,这就是院校之间需要相互学习的地方,学习如何将外扩形式感变得更加含蓄,从而表达出真正的精神所在。

  而对于学生而言,中国国际大学生时装周给予了他们仪式感,让他们对设计更加充满渴望与自信。“在观看其他院校设计作品过程中,学生们需要从中找到差异化,观察各个院校的教学主张和美学主张,这对于他们后期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李超德进一步解释说,这就是现代教育和大学生时装周所要达到的一个重要效果:扩大学生视野。

  “中国设计的未来在于人才的培养,大学生时装周将为我国未来的人才培养积聚更多能量。同时,大学生时装周本身也在一直成长,未来,时装周将努力扩大与国外著名设计类院校的交流,更好地参与国际时尚与国际时尚教育的舞台;此外,我们还在思考如何以更具激励性的手段,来肯定参加大学生时装周的院校们,从而促进院校的参与热情。”李超德最后表示。

 
《纺织服装周刊》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纺织服装周刊,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5872143
 
相关文章
更多资讯
组织架构 | 版权声明 | 订阅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200 版权所有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 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京ICP备11016217号-19 京ICP备11016217号-23 京ICP备11016217号-2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