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微信图片_20231205123556.jpg
知识产权数据信息是一座“金矿”,各类业务实现“一网通办”
文章来源: 2022-06-28


  本刊记者-郝杰
  日前,国家知识产权局举行6月例行新闻发布会,发布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有关情况。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共服务司司长王培章介绍,便民利民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全社会数据信息利用意识日益增强。截至5月底,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机构在全国副省级以上省(区、市)实现全覆盖,地市级综合性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机构达到132家,覆盖率39.6%。
  王培章表示,知识产权数据信息是一座“金矿”。国家知识产权局在专利基础数据开放的基础上,推动商标、集成电路布图设计基础数据全面开放,知识产权基础数据开放种类达到44种,基本实现“应开放尽开放”。同时,公共服务产品更加多元。目前,已基本形成以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网为枢纽,以新一代专利检索分析系统、重点产业专利信息服务平台和专利数据服务系统为主要载体的,“1+3”模式的信息公共服务产品组合。同时,全国30个省(区、市)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向创新创业主体提供特色化、差异化的公共服务。各级各类智能便捷、功能丰富的公共服务产品,已成为创新创业主体“找得到、学得会、离不开”的得力助手。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是为社会公众和创新主体提供知识产权基础性服务的行为。目前,基本形成以省级和地市级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机构为骨干节点,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TISC)、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等为重要网点的立体化、多层次公共服务体系,涵盖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等。建设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服务机构1300余家,不断强化知识产权维权援助的公共服务供给,2021年全年办理维权援助申请4.7万余件。国家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网初步实现各类知识产权业务“一网通办”。依托国务院客户端小程序实现专利公报和商标公告信息“掌上查”。面向中小微企业部署新一代专利检索及分析系统,免费提供专利检索分析服务等实用功能。截至5月底,公共服务网累计访问量达到了500万次,新一代系统用户数超过6.8万人,重点产业专利信息服务平台累计访问量近1.2亿次。
  高价值专利审查周期已经压减至13.3个月
  压减审查周期是知识产权领域深化“放管服”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国务院明确,从2018年起,5年内将发明专利平均审查周期压减三分之一,其中高价值专利审查周期压减一半以上。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审查业务管理部部长魏保志介绍,国家知识产权局多措并举促进专利审查工作。建立以国家需求和用户满意为导向的专利审查管理机制;优化审查资源配置,积极探索工作组审查等新模式;上线智能化检索系统,加快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抓好专利申请源头控制,严厉打击非正常专利申请行为。
  在服务创新创业方面,综合运用优先审查、快速审查、集中审查、延迟审查等多种审查模式,满足多元化需求。实现专利申请“一网通办”、咨询电话“一号对外”,全面推行专利电子证书,增强市场主体的获得感;加入《工业品外观设计国际注册海牙协定》,为中国申请人外观设计全球化布局提供便利;为受疫情影响的市场主体提供便捷高效的救济措施,开通涉疫专利申请绿色通道,助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截至去年年底,我国高价值专利审查周期已经压减至13.3个月,提前实现了国务院确定的目标。到今年年底,将确保完成发明专利审查周期的压减目标任务。
  商标注册网上申请率已经达到99.45%
  商标网上申请是商标领域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副局长李昶表示,目前已有37项业务实现了网上办理。同时国家知识产权局还通过中国商标网向申请人提供商标查询、缴费、公告、咨询、电子送达、裁文公开、注册证明公示等“一站式服务”。截至今年5月底,商标注册业务的网上申请率已经达到99.45%,网申用户数量达到27.9万。
  国家知识产权局在实现商标注册及变更转让续展等业务网上办理的基础上,于2020年先后实现了商标驳回复审、商标异议、无效宣告、撤销连续三年不使用注册商标的网申功能。当事人足不出户即可通过网申系统办理相关业务,避免因提交材料不及时导致的超时限问题。
  据统计,今年前5个月,申请人通过网申系统提交驳回复审申请8.93万件,占驳回复审申请总量的69.14%,较去年同期上升5个百分点;提交撤销连续三年不使用注册商标申请5.35万件,占申请总量的86.76%,较去年同期上升23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商标异议及无效宣告等后端业务的网上申请也呈增长趋势,无论是网申的数量,还是占比,均较去年同期增长近一倍。
 
《纺织服装周刊》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纺织服装周刊,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5229892
 
相关文章
更多资讯
组织架构 | 版权声明 | 订阅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200 版权所有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 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京ICP备11016217号-19 京ICP备11016217号-23 京ICP备11016217号-2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