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微信图片_20231205123556.jpg
教育与科研并重,推动行业发展
文章来源:纺织服装周刊 2018-06-19


教育与科研并重,推动行业发展

访“纺织之光”2017年度教师奖获得者鲍劲松

本刊记者-陶红

  “感觉到了压力和动力!”在谈及获奖感受时,“纺织之光”2017年度教师奖获奖者、东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鲍劲松如是说。2015年2月,鲍劲松由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集成制造研究所调入东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先进制造技术研究中心,同年被遴选为博士研究生导师。作为纺织服装行业“后来者”,鲍劲松在平凡的岗位上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得到了院领导和同事的一致认可,也受到学生的广泛好评。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调入东华大学后,鲍劲松从机械学院大局出发,主动承担本科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任务,同时也积极承担硕士生和博士生学位课程的教学任务,并参与修订了《机械工程领域专业(行业)前沿进展》的课程标准。同时,他坚持以学生为本,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教师、学生两个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仅培养了学生严谨的学风,还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科研是教学的基础与保证,当今纺织行业正在向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等方向发展,科研的进步为建设纺织强国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在谈到科研与教育的关系时,鲍劲松表示,没有一流的科研,也很难有一流的教育,希望未来能做到教育与科研两方并重。在教学方面,鲍劲松致力开展相关课程教学,重视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完善纺织领域课程体系;在科研方面,鲍劲松推进“智能制造”在纺织领域的研究及应用,探索建立行业智能制造标准。

  本着科研与教育并重的理念,鲍劲松在认真完成日常教学与管理工作的同时,积极学习专业知识、关注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努力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他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科技部支撑计划子项目3项、上海市科委制造业专项3项,上海航天基金1项、上海经信委两化融合专项4项、上海交大重点实验室基金1项;作为负责人承担企业科研攻关项目30余项。

  除此之外,鲍劲松作为学科带头人,组建了“智能制造与机器人研究所”,亲自主持了研究所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在纺织领域的工业互联网应用、工业机器人制造、工业智能、人工智能在整个纺织行业和纺织全流程的应用等不同方向开展研究。并以研究所为平台,带领所里的青年教师积极申报各类科研项目,切实帮助企业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同时将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学校教育,将经验与知识结合,完善科研,促进教学。

  两年的时间,取得如此丰硕的“果实”,自然不容易。在谈到如何突破瓶颈取得科研进步时,鲍劲松表示,做科研也要符合科学规律,不能盲目前行;除夯实科研基础外,还需以专业的态度和平常心对待科研项目,与企业形成良性合作模式;利用团队的力量,不固步自封,加强跨学科、跨院校、跨学校合作。


学习与实践结合,拓宽人生经历

访“纺织之光”2017年度学生特别奖获得者单纯

本刊记者-陶红

  在谈及参加“纺织之光”2017年度颁奖典礼的感受时,单纯表示,很荣幸作为全国仅两名、东华大学唯一一名“纺织之光”学生特别奖获得者,代表学校到人民大会堂参加“纺织之光”2017年度颁奖典礼,与全国各行各业纺织能手、学术大牛、企业领导者一起分享聆听纺织行业过去一年来取得的优质成果,并探讨展望未来的发展与机遇,非常感谢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给予的宝贵机会。

  作为“纺织之光”2017年度学生特别奖获得者,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1401级学生单纯,成绩优异,班级、年级排名均位于前列。在科研方面,负责两个国家级科技创新训练项目,并在SCI期刊发表文章;同时也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参加了“中国化纤工业协会·恒逸基金”优秀学术论文评比活动。目前,单纯同学已确定具有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成为复旦大学准研究生的一员。

  作为一名大三的学生,在谈及如何更好地平衡学习与生活的问题时,单纯表示,在校学习期间以上课和实验为主;寒暑假期间,则尝试更多可能,以此拓宽人生经历。

  在社会实践方面,单纯与东华大学机械学院阳光服务队创办了“Chinese Bridge”汉语培训志愿者活动,为本校留学生提供汉语辅导;暑假期间,围绕自己的专业方向分别参加了杜邦中国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DPS实习——分析Kevlar纤维在乘用车市场的机遇与挑战、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复合材料中心进行民用航空复合材料的制造工艺的实践学习。单纯表示,通过不同岗位的实际体验,逐渐明确并把握了自身的发展方向,也为未来更好地融入社会打下基础。

  在科研方面,主要负责国家级创新训练项目《燃料电池高活性高稳定铂合金催化剂的制备》。该项目围绕降低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中贵金属Pt的担载量,以聚丙烯腈碳纤维为载体,将3d区过渡金属掺入催化剂并制成合金,在降低成本的基础上通过改变组分的种类和比例获得较高的活性及稳定性,并通过控制催化剂合金形貌和改变催化剂载体特性,实现燃料电池商用催化剂低成本高活性、高稳定性的突破。同时,负责一个国家级科创训练项目《连续碳纤维(CF)增强聚醚醚酮(PEEK)的界面改性研究》。该项目拟通过对CF进行表面改性处理,增强CF-PEEK的界面结合作用,从而提高CF/PEEK复合材料的强度等力学性能。

  作为复旦大学准研究生,在谈及未来规划时,单纯表示,在研究生阶段,一方面希望能够在学习、科研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知识,注重形成自己的思想,同时不局限于实验室研究,创造机会走出学校,争取去相关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学习,让科学研究能真正地投入到生产实践;另一方面,努力学好英语,争取出国交流或深造的机会,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中更进一步,使自己的专业素养与理论水平更上一个台阶。

 
《纺织服装周刊》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纺织服装周刊,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5872143
 
相关文章
更多资讯
组织架构 | 版权声明 | 订阅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200 版权所有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 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京ICP备11016217号-19 京ICP备11016217号-23 京ICP备11016217号-2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