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微信图片_20231205123556.jpg
纺织人与国同行
文章来源:纺织服装周刊 2019-10-22


  本刊记者-刘萍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了!70年,足以见证高楼广厦拔地而起,足以见证高铁巨轮四海通衢,足以见证百姓衣着缤纷蝶变。回顾来时路,我们骄傲地看到,中国纺织人一直都是时代机遇下的先行者。

  “衣食住行”衣为首,面对当年工业基础薄弱、物资匮乏的现实,新中国第一代纺织人在党的领导下开始了艰苦创业。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批部委,纺织工业部先后在全国规划布局、建成了“五大纺织新基地”和重点纺机厂,迅速打开大规模建设的新局面,奠定了新中国纺织工业长远发展的基础。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孙瑞哲将中国纺织行业的发展历程归结为“产业初长成、开放定格局、发展不动摇、热情拥市场、挑战中成长、价值新纪元”六个重要阶段,他说:“纺织行业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和坚定践行者,市场化改革与对外开放为行业注入了全新的生机和活力。”

  确实,改革开放结束了全国一片“蓝、黑、灰”的衣着时代,取而代之的是不断升级的多元化、高品质、个性化服饰消费。国内市场方面,1983年,“布票”成为历史,纺织工业率先告别短缺经济;国际市场方面,1994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超越美日欧发达国家,跃居世界首位。

  一路走来,经历市场竞争、成本挑战、金融危机、调整振兴等等之后,纺织行业发展也随中国经济一起进入新常态,开始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为此,中纺联于2012年发布《建设纺织强国纲要(2011-2020年)》,提出了建成纺织科技、品牌、可持续发展、人才强国的更高目标。

  70年后的今天,我国已拥有全世界最为完善的现代纺织产业制造体系,产业链各环节制造能力与水平均居世界前列。2018年,我国纤维加工总量约5460万吨,占到全球纤维加工总量的51%。不仅规模体量全球第一,“科技、时尚、绿色”更成为了行业新标签——

  秉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中国纺织业70年间坚持自主创新,实现了科技的长足进步,服装、家纺、产业用三大类终端产品应用广泛。在两化融合的当下,纺织业的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不断涌现,“黑科技”的赋能不仅渗透在产业链各环节,还融注于产品本身。

  中国国际时装周于1997年创立,我们开始拥有了引领国内潮流、对话全球时尚的专业平台。近年来,中国品牌与设计师更成了国际时装周的“常客”, 刚结束的2020 春夏纽约时装周共有数十家中国知名企业及华人设计师品牌发布新作,如太平鸟、安踏童装、三枪、Lily商务时装以及Taoray Wang等设计师品牌,在国际上不断提升着“国潮”的文化影响力。

  随着生态文明成为“五位一体”的重要组成、成为全国上下的共同追求,纺织业也在展示着负责任、可持续的“绿色”担当。据统计,2006~2015年,行业综合能耗累计下降44%,印染单位产品水耗从4吨/百米下降到1.8吨/百米,水重复利用率由7%提高到30%。

  70年与国同行,看今朝普天同庆!作为历史悠久的母亲产业、改革开放的先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支柱产业地位始终未曾动摇的中国纺织工业,在这个金秋与祖国共享荣光,一起走向更加灿烂的未来!

 
《纺织服装周刊》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纺织服装周刊,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5872143
 
相关文章
更多资讯
组织架构 | 版权声明 | 订阅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200 版权所有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 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京ICP备11016217号-19 京ICP备11016217号-23 京ICP备11016217号-2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5号